本期《CT中文·币圈开麦》关注迷因币热潮,以“币安人生”现象为核心,讨论交易所在迷因经济中的战略部署及其生态系统作用。嘉宾们从社区文化、市场叙事和金融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阐释迷因币从文化象征向成熟资产转化的关键推动力。
本期《CT中文·币圈开麦》聚焦迷因币热潮,围绕“币安人生”现象,探讨交易所在迷因经济中的战略布局与生态作用。嘉宾们从社区文化、市场叙事与金融价值多个角度分析,解读迷因币从文化符号向成熟资产转变的关键动力。
分析
《CT中文·币圈开麦》是 Cointelegraph 中文站推出的月度加密行业深度访谈栏目,每月第二和第四个周四晚上七点准时直播。节目邀请区块链、Web3、DeFi、稳定币、以太坊生态、监管政策等领域的核心从业者与观察者,深入探讨行业热点、市场动态与前沿观点。在轻松开放的氛围中,为听众展现一个真实、多元、前沿的加密世界。
本期主题是:迷因币热潮下的“币安人生”:交易所的下一步棋
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以下嘉宾共同参与讨论:
Gate Fun平台运营经理 Furina
BNB Chain的业务拓展经理 Diana
Web3 AI 项目CoreonMCP的CEO兼创始人 Leaf
以及在中文社区具有影响力的KOL Gabi
(音频文字由AI转录整理,部分内容经过删减调整,完整版音频请访问X平台收听)
主持人Eva:
今年以来,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加密市场正在经历一些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近期出现大幅回调,十月初一周内蒸发了约3800亿美元市值,其中山寨币部分就占了1300亿左右。资金费率也跌至2022年崩盘以来的最低点。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更积极地布局加密交易,例如花旗、摩根大通等都在加码相关业务。贝莱德的CEO还公开表示,比特币的作用与黄金类似。
在如此复杂的市场背景下,迷因币现象尤为引人关注。从特朗普家族通过Meme币获利超4亿美元,到狗狗币的基金会分支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我们看到迷因币正逐步由社区文化符号蜕变为成熟的金融资产。而币安“币安人生”事件也成为了一个广为关注的营销热点,充分展现了交易所塑造市场叙事的关键作用。今晚,我们将围绕“迷因币热潮下的币安人生:交易所的下一步棋”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交易所在迷因币经济中的战略布局与生态构建。
此次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了四位嘉宾,分别是GateFun的运营经理Furina、BNB Chain的BD经理Diana、Web3 AI项目CoreonMCP的CEO Leaf,以及中文社区的知名KOL Gabi。在正式开始AMA之前,请各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
Furina:
感谢主持人,大家好,我是GateFun的运营经理Furina。非常荣幸今晚能参与到这个空间,感谢邀请,也期待与各位的深入交流,谢谢!
Diana:
大家好,我是BNB Chain的Diana。相信很多人对我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开发者伙伴。我们主要负责提供官方资源和支持,帮助生态中的优质开发者。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探讨关于Meme生态的内容!
Leaf:
大家好,我是Coreon的创始人Leaf,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space。中文是我的第二语言,学了三四年了,希望各位能听懂我讲的话!
Gabi:
大家好,我经常活跃在链上,无论去年在Solana,还是最近在BNB链上的Meme项目,我都有一些参与。也非常感谢Cointelegraph的邀请!
主持人Eva:
好的,感谢大家的介绍。现在我们正式进入AMA环节。第一个问题,咱们从币安“币安人生”的事件说起,前段时间因为一句何一的推文,导致相关Meme币迅速暴涨。请问leaf,你怎么看这个现象?是巧合的流量冲击,还是市场的有意营销?交易所在热点制造和风险控制方面,应该如何平衡?当然,也欢迎Diana从BNB Chain的角度解读一下。我们先请leaf说说你的看法。
Leaf:
我认为这是有意为之的。他们想扩大影响力,但从币安高层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是出于玩乐和好玩的心态。当天回复一个Meme币,究竟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或声誉,其实他们并不担责。币安的目标就是在BNB链上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所有交易员都希望“玩得开心”,而“开心”对他们的定义就是: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这个文化凝聚了很多Meme币的核心精神,若一个Meme币如果不能传达这种文化,也可能就会逐渐失去活力,堵死社区的成长空间。因此,我觉得保持平衡很重要,也相信币安这次的做法做得还算不错。
Diana:
关于“何一推文引发币安人生爆炒”的现象,既有偶然成分,也有必然规律。偶然性在于,某些话题恰好触动社区情绪,点燃了讨论热潮。可能某个人一句话引发共鸣,没有任何官方的指示,只是情绪的自然流动。必然性则在于,交易所和链本身提供了高效率的传播渠道和流动性基础。在当前的基础设施支持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流动性强,热点得以迅速放大。这种基础设施我称为“Infra”,支持情绪的扩散和热点的快速爆发。从BNB Chain的角度来看,我们强调流量应服务于长期价值。我们鼓励社区自发讨论和创造热点,但也要避免短期炒作。我们的措施包括:支持有创意的传播,而不是疯狂的私信(DM)骚扰;同时通过合约安全审计、风险标记、风险分类等手段,帮助用户辨识项目的真实潜力,避免盲目跟风。我们希望通过鼓励创新的文化传递,促使短暂热点转化为持久价值。
主持人Eva:
第二个问题,Gabi和Leaf,您们觉得相较传统的ICO、IEO或其他DeFi项目,迷因币发射平台的核心创新点在哪里?现在的这些平台是否实际上降低了发币门槛,或者只是包装投机行为成为一种文化?我先请Gabi回答。
Gabi:
我认为,实际上许多发射平台和机器人(bot)操作已经大大简化了传统的代币发行流程。过去的ICO或DeFi项目,核心目的是融资,强调技术实力和未来规划。而迷因币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在于快速启动和传播迷因文化,达成社区共识,推动持续娱乐和参与。技术上,这些平台降低了门槛——你无需编码,只需简单地上传名字、图片或设计元素,几秒钟就能发币。而且,这些平台在早期基本不需要搭建官网或社交媒体,整个流程极为便捷,甚至不依赖交易所上线。这意味着发币速度比传统渠道快得多,炒作也更偏向纯粹的情绪推波助澜,没有强大的产品或盈利预期做支撑。这种简便促使更多散户、内容创作者和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形成“共同塑造”的社区文化。这也带来了更高的投机风险——流程越简便,波动越大,但也体现了迷因币的创新性——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激发了大众的热情。
当然,这也伴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泡沫和投机行为更难规避。
主持人Eva:
如果你自己也是Meme的参与者,想赚钱,作为普通散户又该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成长潜力?
Gabi:
去年在pump.fun等平台玩Meme的经验告诉我,参与者变得更成熟了。随着市场发展,出现了很多乱象甚至诈骗,比如最新BNB链上的一些Meme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但大部分散户已经学会了一定的辨别技巧。可以关注项目的地址关系、筹码分布、社区叙事,以及一些代码实现(如AI或产品化的Meme项目),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纯粹情绪型的Meme,观察筹码、交易行为就能判断,而有实质项目的,也可以看其背后技术支持和团队背景。总之,市场中不同资金体量和兴趣点差异很大,没有一套绝对的方法,只能理性分析、谨慎参与。
Leaf:
我觉得,类似Pump.fun和FourMeme这类平台,实际上像是在“贩卖梦想”。你只要有钱、关系网发达,就可以轻松试水,无需编程、技术背景。这些平台大多强调“快速发布、传播文化、娱乐参与”,对普通人来说门槛极低,或许只需几步就能发币,没人限制你做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它们的创新之处,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激发了大众热情,但同时也带来了投机风险。关键在于,参与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和预期,理性对待市场波动。
主持人Eva:
从平台角度出发,Furina和Diana请谈谈,你们在推动迷因币的游戏化和社区建设方面有什么探索?这种机制如何帮助社区更健康地循环?先请Furina讲讲。
Furina:
在GateFun平台,我们的目标是让发币不再只是技术圈的专属,而是让创作者、社区和普通用户都能参与,这就需要通过游戏化机制激发参与热情。每个发射的代币都自动创建一个专属社区,用户可以直接加入讨论、发帖、互动。热度和讨论会转化为手续费奖励,进入社区奖池,按贡献分配,像挖矿一样激励参与。我们还设置排名榜、热度榜,展示最活跃的社区和贡献者,激发更多动力。这种机制让讨论变成一种共同建设的经济行为,从发币到社区治理,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我们希望GateFun成为迷因项目的孵化器,而非终点,让热度循环持续,推动生态长期健康发展。
在Diana看来,BNB链的生态环境中,我们没有官方推动迷因币的项目,而是由生态中的开发者和社区推动。像GateFun和FourMeme这些平台,一直在试图增强社区互动和连接。比如社区生成、互动、内容创作,都是推动生态活跃的重要手段。BNB钱包也在不断提供类似功能,促进情绪传递和文化凝聚。比如我通过某篇文章引发情绪共鸣,吸引一群志同道合的用户,他们一起讨论、买入Meme,用情绪形成粘性,营造封闭而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这些机制依托低门槛,鼓励普通散户积极参与,降低参与难度,增强归属感。这也是迷因文化的优势——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参与,形成草根生态的良性循环。
主持人Eva:
迷因币越来越被作为交易所的入口资产,除了用来引流,是否还能反哺整个生态?请两位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Furina:
当然可以,而且已经在发生了。很多人认为迷因项目只是短期热点,但实际上它们是链上生态最强的大型用户引擎。每个在GateFun发币的项目,都代表一批新用户接触Web3,创建钱包参与交易。项目发币、建设、上榜,不仅能提升项目热度,也推动整个公链的活跃度——交易量增加、钱包互动频繁、跨链数据丰富,这些都直接带动生态的繁荣。同时,社区的热度和内容也会促进平台生态丰富,激发用户创作、讨论和传播,从而形成正向循环:社区越活跃,平台流量越大,流量又促使项目扩展。这种“流量反哺”形成了共赢生态,推动项目持续成长。
Gabi:
我认为,这是一种“生态闭环”的体现。交易所与迷因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新用户的入口。而迷因的传播特性,促使平台吸引年轻用户和投机者,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迷因币作为“测试工具”,检验公链和基础设施“承压”能力。交易所通过支持和支持这些项目,获得手续费和流量,生态变得更加活跃。这也是现阶段许多平台的趋势,比如Binance的整合布局,从发射平台到全链路支持,逐步实现一站式服务。这样,迷因币不是短暂的泡沫,而是推动整个生态持续创新的桥头堡。
主持人Eva:
许多迷因币项目难以持久,常成昙花一现。如何突破投机底线,实现长期存续?Gabi和Leaf,你们怎么看?
Leaf:
我的看法很简单,生意模式即是关键。赚钱要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让他们享受平台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建立持续的信任和支持。无论项目大小,都需要不断扩大文化传统,创新想法,让用户觉得“真心在做事”。这样才能有持续动力,突破短期泡沫。
Gabi:
核心在于引导社区共同建设,让成员有归属感,不仅参与内容创作,又能带来实际贡献。比如引入新用户、鼓励成员使用部分代币做事,增强社区黏性和活力。要保持项目的持续生命力,还必须依靠交易所或平台支持,避免边缘化。只有不断吸引新鲜血液,把看热闹的人变成真正的支持者,项目才能长青。打造有意义的社区和实质内容,减少单纯投机的空间,是确保项目长久的关键。
Furina:
我们也有一套支持长期发展的机制。例如,社区激励系统:项目刚上线时,系统会将部分手续费放入社区奖励池,用户参与评论、发帖、互动越多,获得奖励越丰富。随着项目发展,奖励比例会调整,激励社区走向持续运营。这使得社区由单纯的投机变为真实的共同建设,内容和互动也是项目持续成长的基础。这一机制让迷因项目更具长远价值,避免孤立化或泡沫化的风险。
主持人Eva:
最后,Furina和Gabi,请谈谈你们如何看待交易所与迷因文化的关系演变。未来是否会成为新的用户增长引擎?还是只是市场短暂的泡沫?
Gabi:
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迷因本身的传播力和社区文化。迷因凭借低门槛和趣味性,极易吸引年轻用户,成为引流工具。交易所借助迷因,能快速增加用户基础、交易量和声量。比如,许多大平台都在支持自己的发射平台和钱包,借此激活生态活力。迷因还能检验公链的性能,作为“压力测试”。同时,交易所通过迷因市场获得收益,推动自身业务发展。虽然泡沫风险存在,但合理控制和支持迷因生态,有望让这种文化成为持续的增长引擎。
当然,也要注意泡沫和投机的风险,理性应对市场变化。随着平台的深入介入,从支持项目、提供流动性到一站式服务,迷因币正逐渐融入整个产业链,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点。
Furina:
我也持积极态度,未来交易所和迷因文化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迷因文化本质是情绪放大器,而交易所天然具备流动性放大作用。两者结合,能激发更丰富的社区互动—用户不只是交易,而是创造、表达、传播。交易所变成一个“社区生态平台”,成为Web3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从早期的市场热潮,到持续的生态繁荣,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我们希望平台能将这种关系从一次热潮,打造为一个多维、持续成长的生态体系。迷因也是桥梁,让交易所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立体、更有温度,这正是Web3的核心精神:共建、共享、开放。
谢谢大家的精彩分享。今天的AMA深入探讨了迷因币热潮中的交易所策略、社区建设与风险管理。迷因币市场正逐步从简单的投机,走向更具实用价值和社区驱动的方向。然而,高波动和监管不确定性仍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希望本次讨论为各位提供了启示和思考方向。我们期待下一次与大家的再会,每月第二和第四个周四晚上七点,CT中文币圈开麦会持续陪伴大家,带来最新的市场资讯、深度分析及精彩访谈。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听众的热情参与,我们下一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