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建议对公众减弱加密措施,同时保持对国家行为者的强加密措施。这一后门行为破坏了数字社会所依赖的数学信任基础。
欧盟的“ProtectEU”计划试图在加密操作之前对子设备进行扫描,建立了一个双层安全架构,让国家掌控加密内容而公民则受到监控。这实际上将数字封建主义法典化,强化了少数主人对数字空间的控制。
观点
观点作者:Web3基金会生态系统副总裁Bill Laboon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最近在快节奏、多承诺过多的科技发展中展现了人性的一面。他建议用户不要在ChatGPT中分享不愿让他人知晓的内容。美国国土安全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他的谨慎提醒触及了支撑我们数字世界的根本真理。在一个我们已难以辨别是否真正与人互动的环境中,实际上,是软件在进行交流,而非人。这种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不仅是技术难题,更威胁到社会信任的根基。
这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是AI,还包括更深层、更古老、更静默但更关键的元素:加密技术。
在一个由算法和自主系统塑造的世界中,信任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加密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我们数字生活的核心支柱。它保护着私人通信、金融系统,验证身份,使信任超越国界和机构。在信任破裂、机构失败或权力滥用的时刻,加密依然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它确保即使在最私密的数据中也有保障与隐私。
加密系统像一套数学合约;严密、不可破解、极具信任。这里的“后门”不是简单的秘密入口,而是潜藏在合约逻辑中的漏洞,一旦被利用,就可能摧毁整个系统。任何引入的弱点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或专制政权利用的突破口。建立在强大且不可破解的代码基础上的信任一旦被破坏,整个架构就可能崩溃。如今,这一信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ProtectEU”倡议,要求服务提供商在用户设备上扫描私人通信内容,以解密加密通讯。此措施实际上将个人设备变成了监控工具,严重破坏端到端加密的完整性。尽管国家行为者不会允许其安全系统出现漏洞,但此硬性规定却为公众设立了一个更薄弱的安全标准。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合理的妥协:政府获得更强的“合法解密”能力,声称为“合法访问”公民数据。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硬编码的不平衡——国家拥有解密能力,而普通用户的隐私被剥夺。这不是简单的安全政策,而是数字封建主义的蓝图:隐私权被掌控在少数强者手中,成为特权。双层加密转移了信任的平衡,从民主问责变成了集中控制的工具,违背了自由社会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这场讨论的核心不是安全,而是权力的集中与控制。
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只让强者拥有隐私的世界。在AI无处不在、国家支持的黑客攻击频繁发生、以及大规模监控成为常态的今天,削弱加密既是短视的决定,也是系统性的鲁莽行为。对我们这些支持去中心化和个人主权者而言,这不是抽象争论,而是现实中的紧迫问题。强大且不可破解的加密,是保障所有数字权益的基石,不应轻易让渡或后门化。
这也正是为什么Web3的使命必须坚守其核心承诺——追求“验证的真理”。这里的“真理”不是凭借权威或单一机构的认定,而是通过验证和共识实现的。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在设计时避免持有主密钥或由单一实体掌控,以杜绝单点故障。引入后门,意味着以下陷阱:建立了中心化的漏洞点,破坏了“无信任”的原则。安全不是模糊的中间状态,要么人人都受保护,要么无人得到保障。
幸运的是,近年来的加密技术,如零知识证明及抗女巫攻击的人格证明系统,提供了在不暴露数据的情况下验证事实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保障隐私的同时,实现安全验证,没有必要在二者间妥协。
令人振奋的是,正是在这个领域中——我们曾担心受威胁的加密技术,实际上拥有我们建设更安全、更自由未来的关键工具。这些工具基于去中心化、免授权的创新、以及个人尊严,建立了一个无需监控、无需后门的未来。
如果我们真正追求一个安全、包容且有韧性的数字生态,加密必须成为普遍且强有力的标准——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每个人应享有的基本权益。我们保护的不只是隐私,更是每个人心中应有的尊严和自由。
观点作者:Web3基金会生态系统副总裁Bill Laboon
相关新闻:欧洲央行行长:数字欧元CBDC是“我们共同命运的信任象征”
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信息,不构成法律或投资建议。文中观点、思想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一定反映Cointelegraph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