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币已从投机性资产转变为推动增长的营销工具,其引导网络的速度超过了Web2。零知识证明技术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验证的可移植性。
比特币并非最终的货币资产,代币通过激励机制推动加密行业的普及。零知识传输层安全协议(zkTLS)实现了可验证数据的可移植性,为Web3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观点
观点作者:Kamal Mokeddem,Finality Capital 普通合伙人
目前,机构对山寨币的主流观点是:如果想配置加密资产,买入比特币即可,其他的可以忽略。
如今,比特币拥有ETF,表现优于几乎所有其他数字资产。此次周期中,没有像2017年和2021年那样出现大规模的山寨币行情。2021年的高峰期,活跃代币数量超过260万;而现在,这一数字已突破4200万。难怪有人认为“游戏结束”了。
然而,这种看法既懒惰又错误。所谓“山寨币季”缺席,并不意味着机会已失,而是市场正在变得更加成熟。
2017年和2021年的疯狂代币热潮,已成为过去——过度的供应、糟糕的经济模型以及散户的疲劳共同导致了局面。将这一无序投机的终止等同于山寨币的消亡,忽视了背后的实质:这些代币已不再试图作为货币与比特币竞争,而是在演变为强大的增长营销工具之一。
比特币不会成为首选的货币资产。每个代币都存在一定的货币溢价,最可能获得显著溢价的,是那些广泛用作支付手段的本地代币,尤其是在Web3应用中扮演核心角色的代币。虽然尚无法确定到底是以太坊、Solana(SOL)还是其他,但可以肯定的是,比特币不太可能成为这个角色。
山寨币正在从投机工具,转变为基础的商业原语。它们的目标不是取代比特币,而是加快新技术的采用,帮助用户摆脱Web2的孤岛式平台,以比以往更快、更低成本的方式启动新网络。
这种采用趋势,将彻底改变互联网的面貌。Web2企业的价值,依赖于其积累和货币化用户数据的能力。当数据变得可移植、可验证且由用户控制时,其固有的垄断壁垒将逐步崩溃。未来五年,我们可以预期,Web2巨头的收入会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趋势,比如谷歌和Facebook,它们的利润高度依赖于数据的锁定。而像苹果,继续在iPhone生态系统内获益;亚马逊的物流护城河仍在,但随着代币化网络的兴起,也可能逐渐侵蚀其市场主导地位。
总之,山寨币并未死去,它们只是找到了作为增长引擎的目标,逐步变身为一种资产类别。
对山寨币而言,最大的突破来自技术层面。零知识传输层安全协议(zkTLS)能够对HTTPS下交换的数据进行密码学验证,使得Web2环境中的孤立数据可以转化为Web3生态系统中的可信输入。这开启了诸多新应用的可能性。例如:
在电商领域,验证的购买历史可解锁跨平台的忠诚奖励;基础设施方面,例如去中心化的5G网络也开始出现;在AI领域,已有网络利用代币协调全球算力和数据资源。这些场景中,代币不仅仅是抽象资产,更是激励机制,驱动用户从传统巨头迁移到新兴平台。类似Uber和DoorDash以前为吸引司机和用户投入巨额补贴,而现在的区块链创业公司能以更低成本实现同样目标,大大缩短市场的冷启动时间。
在纯区块链生态中,也已有类似策略。例如,新兴交易所通过“吸血鬼攻击”等奖励机制,吸引在其它平台有交易量的用户,增强流动性。只要数据是可验证的,就可以用代币重新分配注意力和流动性。
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加密技术生态的成熟。从早期极少数技术极客能够推出产品,到现在基本模块如数据库、存储、身份验证已趋于完善,这为新一批以商业为导向的创业公司打造十亿美元级企业提供了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也验证了这一趋势:90年代,技术成熟后,“技术创业者”逐步被“商业运营者”取代,带来了亚马逊、谷歌等巨头企业。如今,加密行业也正站在类似的转折点上。
时机至关重要。万亿美元的广告市场亟待重新洗牌,金融科技、社交和云基础设施也正处于高速增长期。Web2的垄断基础,依赖于用户数据的锁定,而Web3则释放了这些数据,代币化则为用户和平台提供了切换的激励机制。
对于机构而言,将比特币ETF视为全部敞口,是一种误解。比特币或许还是一个储备资产,但真正拥有巨大投资潜力的是那些推动应用落地、赋能产业的代币。忽略它们,犹如2000年错失互联网浪潮中的Pets.com一样愚蠢。
风险偏好不对称:要么在行业尚未火热、估值合理时布局,要么等到巨头被颠覆再以高估值追赶。这一趋势的普及不可阻挡,唯一的问题是,你是要提前加入,还是错过良机?
观点作者:Kamal Mokeddem,Finality Capital 普通合伙人
相关推荐:代币化国债已突破86亿美元,银行与交易所推动其作为重要抵押品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