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聚合协议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最终能够存活的,是那些在技术、安全与合规方面都做得出色的项目。
随着DeFi聚合协议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那些同时掌握先进技术、确保安全性和合规性的项目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市场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发自曼昆区块链法律,作者:邵嘉碘,版权所有归原作者所有。
在过去两年中,DeFi跨链聚合交换协议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项目方强调“跨链流动性”“最优路由”“无缝兑换”,但实际上能留下来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懂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团队,而非单纯追求炫酷的技术效果。
这些协议的核心其实是“撮合+结算”机制——只是在去中心化的形式下实现而已。凡涉及用户资产的流动、撮合、兑换、桥接等环节,实质都深刻触及金融逻辑。技术能提升效率,但是否能长久存续,取决于合规性。
近期,我接触了很多DeFi项目的咨询:
这些看似分散的问题,背后其实都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我们希望快速壮大,但又要风险可控。”
DeFi项目的核心盈利逻辑,归根究底,是围绕“流动性”和“信任”建立的。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可以归纳为七种主要盈利路径:
最直接的盈利方式——收取交易手续费用。每完成一次跨链兑换,平台会自动抽取0.1%至0.3%的交易费。操作简单、现金流透明,是目前最常用的盈利策略。但需要注意:如果协议中涉及法币兑换、稳定币结算或集中清算,在某些法域(如香港、欧盟、新加坡),可能被归类为支付服务或汇兑业务,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如PSA、CASP、VASP)。
通过发行代币激励流动性提供者(LP),吸引他们存入资金池,同时从交易手续费用中提取分润。此策略能迅速扩大平台规模,但过度依赖代币价格作为激励手段,可能被监管机构视为“收益承诺”,进而归入证券范畴。因此,激励方案应明确用作“使用激励(utility rewards)”,避免承诺投资收益。
跨链桥被视为DeFi的“命门”。若协议能整合多链流动性,提供路径路由或桥接服务,便可从每条路径的撮合中收取服务费。虽然利润空间大,技术难度和风险也极高。过去一年多,多个跨链桥因安全漏洞导致损失上亿美金。在合规方面,涉及资产托管或结算的跨境资金流,几乎都需要申请相应的加密货币牌照。在欧盟、新加坡、阿联酋等司法区,合规要求尤为严格。
许多项目一开始就考虑“发币”。不过,一旦代币带有融资属性,就不由项目方完全控制。如果承诺分红、回购或价格收益,就可能被认定为证券。合理做法包括:
这是监管特别敏感的领域,尤其是对计划上市或大规模融资的项目来说,更需注意合规设计。
当协议完善、流动性稳定后,可以向企业(B端)提供SDK、API或白标服务,让其他项目接入你的聚合技术。这是典型的“轻合规”模式,主要通过授权许可获利,不涉及资金托管或资产管理,风险较低,利润空间可观。但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涉及资产的清算或托管,则需审慎考虑是否属于“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
部分聚合协议融合借贷、质押、套利池等,形成复合收益或杠杆策略。这类设计虽然增加收益潜力,但在大多数法域可能被视为投资产品或衍生品。若打算沿此路线发展,需提前准备相应的资产管理或衍生品许可架构,确保合规。
成熟项目会通过打造品牌,拓展生态来实现变现——如推出NFT、开发跨链支付插件、建立DAO治理体系,甚至结合真实资产(RWA)。短期可能盈利较少,但能筑牢品牌壁垒,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前提是品牌必须受到保护,要提前注册商标和布局品牌战略。
以下几点是我在为DeFi项目提供咨询时,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极其关键的合规事项:
合约的安全性是DeFi成功的基础。无论技术多创新,只要合约存在漏洞,就可能遭受黑客攻击,造成巨大资产损失。例如,Euler、Nomad、Multichain等项目都曾因合约漏洞损失数千万美元。在合规层面,虽然多数法域尚未强制要求代码审计,但在融资、上架交易所或申请牌照时,第三方安全审计已成为评估项目可信度的重要标准。建议:
许多团队出于“开源即自由共享”误区,忽视了品牌保护的重要性。实际上,代码可以开源,但品牌必须保护。随着项目走向市场,容易遇到LOGO被抄袭、域名被抢注、品牌被仿制的问题,特别是在获得投资或交易所合作时,品牌侵权风险极高。建议:
融资是DeFi项目走向规模化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管最敏感的节点。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Token融资,都须在前期梳理清楚资金流、权益划分。常用的法律文件包括:SAFT(未来代币协议)、投资协议、股东协议、Term Sheet、Token分配表等。这些文件不仅保证融资合规,也关系到未来的DAO治理和投资者权益。建议:
目前,大部分纯DeFi项目可以无需牌照运营,但在某些业务场景下,建议提前准备相关牌照,避免被监管限制。例如:
在欧洲的MiCA法规、新加坡的PSA、迪拜的VARA等监管框架下,这些业务几乎都纳入监管范围。
虽然DAO被视为“去中心化”,但在法律上需有代表其行动的实体(比如基金会或公司),以便签约、纳税和应诉。常用结构包括:
发行代币是DeFi的核心,但随着监管日益严格,必须搞清楚代币的功能和性质,尽可能避免被归入证券类别。建议:
我们为DeFi项目提供的法律支持,主要分为四大层面:
过去几年,DeFi最大的误区是“无人监管即安全”。其实恰恰相反——完全没有监管,一旦发生问题,几乎没有救援措施。监管迟早会到来,项目的倒闭,往往不是因为政策突变,而是自身违法违规造成的。很多协议被封禁、被搜查、被清算时,核心问题在于:
“谁是真正运营方?”
“资金归属谁?合法权益如何界定?”
“合同条款和白皮书是否严密一致?”
“DAO的‘自治’是否只是借口?”
未来几年,能留存下来的DeFi项目,不一定是绝对“去中心化”的,但一定是那些既懂合约、又懂合规的团队在运营。只有技术和法律双管齐下,才能在这个行业站得更稳。
相关话题:“加密寒冬已至”——Mark Yusko对未来趋势的深度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