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像币安、Coinbase等中心化交易所正在将核心交易业务主动转移到链上,以应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挑战。
Web3的发展已到达关键临界点,标志之一是如币安、Coinbase等中心化交易所主动将其核心交易业务迁移至链上,以应对DeFi的激烈竞争。
分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白话区块链,作者:李荣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行业的潮流正在发生转变。当许多投资者仍沉醉在加密ETF获批的乐观情绪中时,Web3的规模化应用“临界点”已悄然来临。
这不仅意味着相关友善政策的出台或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成熟,更是一场深层次的“范式转移”:交易所的业务正被推动“上链”,更高效、透明的DeFi逐渐崭露头角,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界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模糊。
未来已至,传统金融与DeFi的融合将释放巨大机遇。行业参与者需认清哪些是真正的“入场时机”,哪些又可能只是最后的泡沫。
从Web3的中长期发展来看,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落地即将到来。之前多次提及此事时尚显为时尚早,但现在已临近关键临界点,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从法律法规的角度看,随着加密货币ETF的发行和扩容,特朗普总统对加密货币的友好表态及相应法案的落地,为行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今年上半年稳定币相关法案的通过,为行业打开了通路。这意味着更多传统金融机构将携带专业知识、工具和资金进入这个市场。
其次,区块链技术及Web3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已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今年是以太坊的十周年,多次应对“黑天鹅”事件并经过压力测试,证明以坊、Layer 2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施有能力支撑庞大的应用场景落地。
在技术和基础设施逐步成熟的同时,相关人才培养也逐渐步入正轨。以Solidity和Rust等语言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开发者生态已初步形成,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此外,微策略和众多美股DAT(数字资产托管)公司崛起,大大降低了机构和个人投资加密货币的门槛。过去许多机构(如基金和家族办公室)被限制不能直接购买ETF,但通过投资DAT公司,间接持有加密资产,从而为行业打开了大门。这也带来了创新,但同时伴随资产托管、对敲、流动性操控等隐性风险。市场在完善监管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黑天鹅事件。因此,我们可以预期未来市场会出现泥沙俱下的复杂局面。
总的来看,行业已经逼近某种临界点,也是实现Web3大众化的重要时刻。作为普通投资者,应寻找合适的入场窗口。任何技术和行业的发展都是波折前行,但总会出现机会,而“冬天”也是为未上车者提供的重新布局的好时机。
一方面,仍存在公链的潜在机会。虽然很难像过去那样实现几十倍、百倍的爆发,但具备较大成长空间的项目仍值得关注,一些新兴的小项目也可能成为“黑天鹅”。
另一方面,大型交易所业务迁移链上的机会显著。过去,交易所依托流量优势,通过投资早期项目获取高估值,最终实现上市变现。而这一次,传统模式似乎难以为继。
用户不是傻子。很多项目在上线刚开始就估值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很多基本逻辑不合理,但一上线即获巨大估值,然后急速缩水。这反映出市场存在大量虚假繁荣。
我认为,此次的重点是在交易所或传统金融机构真正将业务迁移至链上带来的新机遇。包括一些明星传统DeFi项目(行业发展迅速,DeFi也区分出传统与创新方向),具有稳定现金流并持续运营的项目,与传统机构合作或新增传统业务链上管理的空间巨大。随着法规逐步放开,许多之前无法实现的尝试也将成为可能。这将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以Binance和Coinbase为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Hype项目——由少量团队支撑的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和现货交易所模式,充分验证了“匿名及无需许可”形态的可行性和未来潜力。这类模式实际上更高效、更透明、更去中心化,能支撑巨大的交易量,而一旦成功,其影响将深远。
比如Binance的CZ直接站台支持Aster,Coinbase推出的Base链也在加快完善,一个由中心化交易所向全链条的“交易所-公链-Dex-DeFi”生态演进的趋势已经逐步展开。例如:Binance生态中的BNB链、PancakeSwap、Venus等;Coinbase的Base链,合作伙伴如Avantis等。未来,相关的DeFi应用将不断完善,交易效率持续提升,构建真正的全链数字资产生态体系成为大势所趋。
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心化交易所会彻底消失。它们在快速撮合、大规模用户支持方面仍具优势,因此会一直存在。但市场空间逐渐被去中心化交易所蚕食,后者提供了无需许可、匿名、安全、24/7的交易体验,这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例如:2011年11月的爆仓事件暴露出中心化交易所在自动平仓(ADL)机制中的信息不透明,导致部分用户损失严重。市场传言,实际爆仓量远高于披露数字,掀起了对透明度的质疑。因此,部分用户开始转而青睐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面对竞争,交易所的应对策略是“打不过就加入”。比如Binance已经推出了Binance Alpha及Alpha 2.0,允许用户用交易所资金购买链上资产,流动性由PancakeSwap等提供。这实际是将传统交易所业务逐步迁移到链上。其他交易所也在模仿,如Coinbase支持的Base链项目。未来,这种全链条生态的构建将成为趋势——包括交易所自身、底层公链、DEX和DeFi应用的深度融合。
例如:Binance生态中的BNB链+Aster(PancakeSwap、LiteSwap、Venus),Coinbase的Base链+Avantis(Aerodrome、Morpho)——目前只支持永续合约,但功能逐步完善。这标志着交易所业务逐步上链,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全天候24小时运营的交易所,效率比传统中心化交易所更高,这是技术和理念的双重进步。
我并不认为未来中心化交易所会完全消失。它们在大额撮合、即时成交等方面仍具备优势。但随着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崛起,市场空间逐渐被蚕食。无需许可、匿名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为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
比如近期的爆仓事件暴露出中心化交易所“自动平仓”机制的不足,用户对透明度的需求推动他们转向去中心化平台。随着监管逐步完善,更多传统交易所开始探索链上业务迁移。如Binance、Coinbase等巨头纷纷布局链上生态,未来双方的边界将愈发模糊,甚至无人能分辨其差异。
同时,像HashKey这样在香港合规的交易所也考虑上市,整个行业的热度不断升温。另一个例子是:Robinhood作为传统券商转型区块链业务,成功实现市值增长。在其平台上,用户既可交易股票,也可交易加密资产,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未来其他传统券商也可能效仿。
此外,许多Perpetual DEX(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支持交易部分大市值美股。如Kraken交易所也开始提供美股交易,意味着未来有可能在去中心化平台上实现24/7的股票交易。资本的流动速度将更快,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稳定币和数字资产能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尤其是在一些金融基础薄弱、银行体系不发达的国家,美元稳定币成为一线救星,用户仅需一台手机即可操作。
普惠金融本身是救助欠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但伴随风险也不容忽视。一切事物都是双刃剑,应理性看待。
随着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对项目和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这符合新技术的演进轨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许多新项目价值难以评估,部分可能存在泡沫。期待能出现一段“泥沙俱下”、理性回归的时期,届时才能判断哪些项目值得深入研究。
行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远离一夜爆红的meme项目、杠杆合约和高风险衍生品,避免负债,只有“活得久”,才能真正见证Web3的繁荣与未来星辰大海。
相关推荐:DraftKings收购Railbird,布局预测市场,合作伙伴选择Polymarket作为清算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