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继承遭遇“证实难度大、对接复杂性高、估值困难”等多重现实挑战。
数字遗产的继承面临诸如“证明难”、“对接难”、“估值难”等现实挑战。
分析
2024年10月中旬,一则“用新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意外登录李玟账号”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有人利用新手机号的验证码,直达已故歌手的官方账号,看到其拥有26.1万粉丝及粉丝的悼念私信。
尽管网易云音乐迅速回应称是“运营商二次放号”引发的误会并进行了处理,但此事件折射出一个底层悖论:在数字时代,生命终结后,我们的社交账号、数字藏品、游戏资产等“数字遗产”,究竟该如何处置?今天,飒姐团队与各位友人一同探讨此话题。
实际上,导致异常登录的根源是电信运营商的“手机号二次放号”机制。根据工信部《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手机号码属于国家资源,用户仅享有使用权,号码使用期限届满后,运营商有权回收再分配。
问题在于,现行法规未要求运营商在回收号码前,确保用户已解绑所有关联的数字资产账户,这一制度缺陷容易导致重要数字资产的流失。
(一)数字资产的属性辨别:财产性与人格性区分
数字资产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多元的权利属性。例如,以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为例,既涉及音乐作品的著作权(知识产权),又有登陆账户的使用权(合同权益),还关联粉丝的互动纪录(人格权内容)。这类多重属性造成继承时,需适用不同法律规范,增加操作难度。
根据《民法典》第127条,将网络虚拟财产明确纳入法律保护,但并非所有数字资产都具有“可继承”的资格。
可继承的数字遗产主要包括:网络账户中的余额(如支付宝余额、平台充值余额)、具有市场价值的虚拟物品(如稀有游戏装备、NFT数字藏品)、具有变现潜力的商业账号(如粉丝数百万的自媒体账号)等。
例如,2025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首例元宇宙虚拟房产继承案,首次确认链上NFT虚拟资产的遗产属性,为数字资产继承提供“技术特征+财产属性+合法性”的三重判定标准。 案件中,继承人王某通过以太坊购买了Decentraland平台的土地(NFT编号#E7152),交易价值约28 ETH。在继承程序中,平台依据“账号禁止转让”的用户协议拒绝转让。法院判决认为:该NFT具有唯一性哈希标识,王某通过私钥控制资产,交易记录可追溯,判令平台解除限制,协助转移产权。此案突破传统虚拟财产确权瓶颈,以区块链哈希值作为权属证明的核心要素,标志我国司法对元宇宙资产保护迈入新阶段。
受限继承的数字遗产还包括:如带有商业收益的微信公众号,其财产权利可继承,但“人格化”运营权可能受限制;纯私人微信账号,则因含有大量私密聊天、个人内容,通常只允许继承财产部分(余额、红包、资料),而平台有可能收回账号使用权。
不可继承的数字资产类别: 如私密聊天记录、私人日志、未公开创作素材等属于人格属性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与第三方权益,依法不应列入继承范围。
虽多数平台用户协议规定“账号仅限本人使用,禁止转让或继承”,但司法实践多次突破此条款。例如,2025年某游戏账号继承案件中,法院明确表示:平台不能以格式条款排除用户的财产权利。对于中含有价值20万元的稀有装备的账户,继承人有权继承资产,平台应协助转移或折现。
这是司法界形成的共识:平台协议中的“禁止继承”条款,限制的仅是“使用权”,不能剥夺用户对账号内财产的处分权。
即便法律认定数字遗产可继承,实际执行仍面临难题:
证明障碍:继承人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数字资产合法所有证明等,但许多用户生前未留存相关凭证,增加取证难度。
对接障碍:部分平台未设立专门的继承渠道,继承人常常“求助无门”或遇到“踢皮球”现象。
估值障碍:虚拟货币、虚拟物品价格波动大,缺乏权威估值标准,导致资产分割复杂。
(一)个人层面:提前做好数字资产的生前规划
预先规划是减少未来困境的最优方案。权利人可通过立遗嘱,明确数字资产的处理意愿。《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规定,自书遗嘱只要符合法定形式,即具备法律效力。建议在遗嘱中详细列明各类数字资产的类型、存放地点、访问方式,同时指定具备技术能力的执行人,并授予其处理权限。
此外,固定数字资产证据尤为关键。建议在生前通过公证机构进行数字资产相关资料的证据保全,如网页截图、数字产权证明、私钥或助记词的保管方案,以确保后续继承的顺利进行。
平台应主动建立数字遗产管理机制,并开展协商合作。例如,允许亲属提交死亡证明等资料,将账号转为“纪念账号”,保存内容,防止隐私泄露。
作为数字财产的管理者,平台应承担更大责任:
修订《民法典》时,应新增数字资产继承的专门规定,明确不同类型资产的继承路径。对于有财产价值的虚拟资产(虚拟货币、数字版权等),应允许其依法转让;对于人格属性强的数字账号,设定限制性继承规则,兼顾隐私保护与财产权。
同时,行业标准也亟待建立。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数字资产继承的实施指南,明确运营商和平台的责任义务。例如,号码回收前提醒用户解绑账户,平台需要建立透明的继承申请流程等。
数字遗产继承的难题,本质是财产权益与人格尊严的博弈。目前法律已原则性认可虚拟财产地位,但在细节上,财产性与人格性数字资产的边界仍模糊,造成司法和操作上的困境。
飒姐团队观点指出,破解之道在于:立法完善,完善不同资产类别的继承规则;平台优化管理机制,提供“数字遗嘱”和“纪念账号”等功能;个人提前规划,明确数字资产归属。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既杜绝资产流失,又保护隐私,让虚拟空间的权益和记忆得以安放。
相关推荐:英格兰银行关注数据中心融资策略,警惕AI投资过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