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发布新通函,大幅放宽持牌交易所规定,包括取消专业投资者代币12个月业绩要求,并明确其可发行与数字资产相关的产品,旨在合规基础上激发市场活力。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近日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新通函,显著放宽了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SP)的相关规则。这次调整主要包括取消专业投资者在代币交易中需满足的12个月持续交易业绩的要求,并明确允许其分销数字资产相关产品,以在确保合规的基础上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行业发展。
深度解析
2024年11月3日,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两份核心通函:《扩展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产品及服务的通函》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共享流动性通函》。这两份文件同步推动了行业的规范调整,使得持牌平台在产品范围和流动性连接方面获得更多灵活性。
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扩展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产品及服务的通函》首次较为明确地界定了“数字资产”的定义:
“‘数字资产’一词包括‘虚拟资产’、‘代币化证券’(数字证券的一个分类)以及稳定币。‘数字资产相关产品’指与这些资产相关的投资产品。”
这一新的界定极大地方便市场理解监管的具体要求,有助于行业合规运营。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将重点解读《扩展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产品及服务的通函》带来的主要变化,关于共享流动性通函的内容将在近期为大家详细分析。
所谓“监管的‘不可能三角’”指的是监管机构在监管监管对象时必须在多重目标之间做出权衡——既要保障投资者利益,又要推动市场创新,且不能产生监管空白。而当前,香港的持牌交易所正面临这一复杂的困境。
早前我们分析过,持牌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盈利空间有限。原因在于证监会对合规的要求过于严格,限制交易对象、交易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导致许多交易所难以实现盈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行业创新和市场活力。一句话总结就是“过严的监管导致难以生存”。
针对这一现状,香港证监会已注意到问题,并正积极寻求在保证合规的基础上激活市场的平衡点。此次发布的两份新通函正是其努力的体现,旨在松绑过度限制的规则,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香港证监会要求持牌平台仅允许上线至少拥有12个月交易业绩的虚拟货币(包括稳定币)。
这一规定旨在筛除“土狗币”、“空投币”和“诈骗币”,保护投资者,强化市场的稳健性。但对于快速发展的加密市场而言,等待一年似乎过长,这极大限制了优质资产的上线与流通,影响整体市场的流动性。
新规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幅放宽:
首先,面向“专业投资者”的虚拟货币新规取消了12个月的交易业绩要求。换句话说,无论币龄多短,只要符合其他合规条件,交易所都可以向专业投资者发行交易。
其次,面向“散户投资者”的虚拟货币,在一定条件下仍保留12个月的业绩要求。但就稳定币而言,只要持牌平台符合条件,就可以直接向散户发售,无需等待一年的时间。此外,部分市值币仍会受到该业绩要求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随意上线”的许可:持牌交易所仍需严格根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指引》展开“合理的尽职调查”。如发现币龄不足一年,仍需充分披露相关风险信息,否则仍属违规行为。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是:持牌交易平台能否从事数字资产相关的分销业务,包括代币化证券和衍生品?之前,行业对此缺乏明确指引,市场理解纷繁复杂。
经过此次规章更新,香港证监会明确了持牌平台的业务范围:
持牌平台可以在平台内外,从事已获批准交易的虚拟资产相关产品的分销业务。

与此同时,平台明确不得自主或通过关联实体,为未在平台上交易的数字资产提供托管服务。虽然如此,香港证监会目前允许交易所向相关项目提出豁免申请,进行个案审批。如果某个项目“实在好到无法拒绝”,经过个案评审后,亦有可能获得特殊豁免。
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香港证监会这次的调整虽仅迈出了一小步,但其意义非凡。它为香港虚拟资产行业树立了新标准,也反映出监管机构逐步适应市场发展的努力。这次规则更新充分考虑市场痛点,彰显监管的积极态度。
我们对香港证监会未来可能的“进一步松绑”充满期待。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并为大家详细剖析《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共享流动性通函》等后续文件,力求帮助行业深入理解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渣打银行计划在2026年在香港推出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托管服务,显示行业对虚拟资产的认可与支持在不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