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舞台属于坚守的人
留下来的人,才是主角。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TechFLow 深潮,作者:Yanz,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身时尚的打扮,一家“有态度”的小店,融汇中英文的表达,将个人风格体现在每一根发丝,以一种高贵的姿态俯视所有来客,这构成了当下大众对“主理人”的戏谑与解构。
主理人的真正内涵在“主打一个不理人”的玩笑中被模糊,但作为最初专业负责任的代名词,这群人始终存在。
有人称,加密行业是“超级个体的乐园”,在这里,活跃着一批真正的主理人。
有人每天花30分钟建立求职信息的撮合平台,成为行业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有人在熊市中仍然坚持留在牌桌,成为知名爆料博主;有人从大型企业中抽身,选择用结果说话;还有人则在城市中建立实体空间,为新来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寻找了一些加密主理人,他们每个人都算得上是一个超级个体,这是他们的故事。
我是加密无畏,Web3 的爆料博主和社区建设者。
加密世界的大门是在几场线下活动中向我打开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该行业的基本概念和代币知识,并深深被吸引。怀揣着好奇和热情,我投出了几份简历,起初进入一家区块链媒体,后来又辗转至火币交易所。
在币圈大厂的日子,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别无二致,都遵循既定流程,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我在市场运营、品牌公关、研究分析、社群管理等多个岗位间穿梭。
2021年底,我告别了交易所的生活,开始探索全职工作外的可能性。寻找新工作的同时,我思考:在这个行业中,除了打工还能找到什么生存之道?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加密世界天然适合“超级个体”的存在。无论是研究员、交易员、博主、KOL还是社群组织者,只要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都能过得相当滋润。
离开公司后,我的生活节奏完全改变。通常是10点到11点起床,刷手机,看消息,午饭后大约2点开始工作,直到晚餐。期间可能有会议或与朋友见面。晚餐后,有时交易,有时玩游戏,有时锻炼,通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入睡。这种生活方式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形成鲜明对比,而最珍贵的是自由,没有公司框架的限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生活。
现在,我的精力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经营个人IP,包括推特、币安广场和小红书;二是运营加密社区,为项目方提供专业服务。
自2022年9月起,加密无畏这个账号已积累20多万粉丝,这本是个意外收获。2025年初,币圈对项目方的不满情绪高涨,特别是对VC币和meme币的批评声不断。我趁机披露了一些内幕信息,没想到一夜成名,随即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
运营加密社区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尽管这条路充满挑战,特别是在熊市时,我经历了许多考验,尤其是FTX崩盘后的那一年。市场流动性枯竭,变现困难,项目方资金紧张,预算锐减。我只能四处接活,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代运营、广告推广、线下活动策划,这些都是辛苦得来的收入。
尽管经历过艰难,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无论风雨,始终留在牌桌上。
许多人在赚一笔或亏一场后选择离场,或因某次失败对行业失去信心。还有些人难以适应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找不到自己的上桌方式。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留在这个行业,哪怕只是占据一个小小的位置,都比在那些内卷严重、不断萎缩的行业要好得多。毕竟,加密世界仍在上升期,流动性充足,机会多。
对想在币圈发展的新人,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初入行的人最好先去公司打工以积累经验;1至3年后,寻找能带来信息优势和高质量互动的圈子,找到互相促进成长的平台;3年后,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路径。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如果你痴迷编程,就去开发;如果你擅于社交,就去建设社区;如一时找不到特别的爱好,将赚钱本身当作兴趣也未尝不可。我曾在推文中写道:以兴趣为起点,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
我是We3求职平台abetterweb3的创始人。
2021年7月,我在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负责投后工作。这项工作实际上更像是做保姆,尽量满足项目方的各种需求,而招人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项目方会问:能不能帮我找个运营负责人?能不能帮我找个市场负责人?有没有靠谱的工程师推荐?
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我发现币圈缺少一个能够有效撮合这两个缺口的平台——项目方需要靠谱的人,而靠谱的人找不到靠谱的公司。这是一个资源不匹配的问题,而解决方案也简单:只需建立一个Notion库和一个Telegram频道,信息公开共享,有需求的人自然会去匹配。
我想要打破信息壁垒,降低双方门槛。许多招聘网站要求用户先登录、注册简历才能查看信息,或强制选择身份,求职者只能看招聘,招聘者只能看简历。我希望能改变这种模式,让信息对所有人开放。说实话,查看他人简历也挺有趣,这满足了许多人的好奇心。
自2021年7月至今,我一直在独自运营这个平台。运作方式非常简单:表单工具和Notion构成了我的自动化系统,当有人提交求职或招聘信息时,自动同步到审核库。每天早晚,我会花半小时审核内容,合格的信息会被移到公开库。
对于招聘公司,我会进行基本筛选,至少要求公司有官网和Twitter账号,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缺少这些的公司往往是空壳项目,直接被舍弃。
但最初的几个月很艰难,因为没有人愿意将人生经历发布到一个陌生的平台,这是种非常隐私且需要信任的行为。我只能在开发者论坛上寻找素材,搬运一些公开的简历信息到频道。或许是求职市场对匹配的需求实在刚性,这种状况持续了大约一个月,之后便有人主动提交简历和求职信息了。
令我惊讶的是,尽管我没有做任何推广,这个平台却通过口耳相传稳定发展,呈现出45度角的增长。偶尔会有朋友联系我,告诉我他们的朋友通过我的平台找到了工作,甚至是一些他们从未想过的优秀公司。这是我成就感的来源,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目前,abetterweb3是一个纯公益性质的平台,除了Telegram频道分红计划带来的少量收入(约七八十美金),没有其他盈利模式。但看到它真正帮助到人,实现了初衷,便已足够。
许多事情你在做几个月时完全想像不到后续会怎样,但如果坚持每天花30分钟,持续4、5年后,积累的价值会非常惊人。
本质上,现今币圈的问题根源都出在人,产品开发是否成功、项目是否空洞,都与人才息息相关。我希望我的平台能作为基础设施,帮助留住愿意坚持在这个行业的人才,而不是让他们流失到AI行业。
若有可能,我希望能够将平台发展为网站,改变现有较为原始的维护方式,提升用户体验。但无论如何,让信息自由流动,帮助人才与机会更好地匹配的初心不会改变。毕竟,互联网的初衷便是信息共享。
我是Yuliana,一名加密项目孵化器的创始人。
进入Web3行业后,我曾在Bybit和Morph任职。这些公司名声在外,资金充沛,团队背景与资源都十分优越。但对我而言:无论多么努力,有些结果的产出总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在极度内耗的环境下,我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工作,最终发现产出与付出毫不成正比,有时在自己擅长且想做的事情上也难以做到,这促使我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创建孵化器是我的一次坚定尝试。2021年我曾尝试过一次,经过八九个月的摸索后又回到公司工作。今年5月我重新开始了孵化工作。
帮项目进行整体市场和增长是我的主要业务方向。团队约六人,我负责接Case、带来更多资源,沟通项目需求,做好项目规划和战略方向,并推进执行。这种精简的结构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保持高效的执行力。
我们所接的项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阶段性需求,只需完成特定任务;另一类是需要深度参与的项目,我会像CMO一样帮助他们分析发展困境,制定整体计划,解决数据指标问题,提高市场热度,并满足数据指标等关键要求。在这条路上,最主要的挑战往往来自与项目方的配合程度。
记得有一次,我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得很清楚,但他们的技术团队认为这不在他们的重点,不愿意合作开发。原本7天能完成的任务被拖延至14天,沟通过程中充满了阻力,不论我说什么,总有人质疑、挑战,甚至态度非常不客气。
“当时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工作,周末也不休息,晚上经常要聊到很晚,只为将事情落实。”尽管过程艰辛,但最终结果不错,项目数据有了明显改善,得到了超出预期的结果。项目方的态度随之转变,后续合作变得顺畅。
项目方是否明确自己的阶段性需求,是建立良好合作的基础。有些项目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路线图,即使沟通也难以产生实质性进展。而目标明确、愿意接受专业建议并执行的团队,则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价值。这也成为我筛选合作伙伴的标准之一。
在我看来,快速变化的加密行业中,成为有影响力的人是成功的关键:要么成为超级个体,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放大自己的影响力;要么创业,构筑强大品牌,实现清晰的目标和高效的执行,以此让市场看到你。
我始终相信把握清晰的目标感,以结果为导向的重要性。加密行业瞬息万变,成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与执行力,更需要清晰的目标导向和结果思维。无论作为个人还是团队,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愿意为此付出持续的努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是CC,一个Web3实体空间(Web 3 Space)的创始人。
在某省会城市,我创办了名为“Web3 HUB”的门店。7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业务主要围绕四个核心展开:活动的举办与承办、Web3周边产品的销售(例如硬件钱包、戒指、耳机、手表等)、共享办公空间,以及新人孵化器。
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传统行业的丰富经验。创业十多年来,我曾开过酒吧、咖啡馆、餐饮和美容院等,在传统行业、连锁、品牌运营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2018年进入币圈后,我发现这个圈子几乎没有“老师”,所有的学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试错来获得,这与传统行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我想创建一个公共平台作为桥梁,使更多的人,以及新人能够进行交流与分享。
2020年香港区块链周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意识到,如果每个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汇聚、互动、分享,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因此,我决定付诸行动。
现在,Web3 HUB每天早上9点至晚上9点营业,若有活动或聚会则延长至凌晨2点。每周举办两场公开课,依托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国内传统流量平台,吸引所有对Web3和AI感兴趣的新朋友、创业者或求职者,为他们建立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个实体空间,Web3 HUB月运营费用高达20多万,生意不好的时候尤其艰难。牛市时,许多项目和公链愿意参与线下交流;但在熊市中,大多数人更关注自身生存,因此不太愿意社交。此时,我在传统Web2领域的经验便成了优势。我们的空间并不完全垂直于Web3,在熊市时同样会承接一些传统Web2的活动,比如抖音课程、新媒体课程、英语讲座与心理咨询等,这样可以让空间正常运转。
在我看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品牌是一项成功的成就。仅在成都,我们已经拥有三四千名会员。这改变了许多人对Web3的误解,认为最后都要发币。实际上,Web3的蓝海广阔,不需要发币也能链接许多资源。
作为一个在币圈创业的人,只要坚守“保持初心,知行合一”的原则,在圈内就不会太差。Web3的创业门槛较低,许多人言行不一,甚至有人发币割韭菜后就离开。但自我创业以来,我从未动摇过本心,就是希望把我们的品牌和空间做好。
未来,我们希望能在杭州、深圳、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布局类似的空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要保持对行业的敬畏,持续学习,积极研究和钻研各种新鲜事物,就能在这个充满机会的行业中获得自己的成功。
从被调侃为“主打一个不理人”,到真实存在的“超级个体”,加密主理人们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30分钟的坚持,还是数年的探索,他们在习惯自由的同时也在证明: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中,最宝贵的资源永远不是资本,而是人。
相关推荐:Animoca携手Antler推动日本动漫、漫画IP上链